商朝故事第二十九章
商朝故事第二十九章,这是汤坐上王位之后的第一个春天,忙碌了几天的汤,终于有了空闲时间,拉着伊尹,仲虺费晶等几个文武大臣,去谷熟城外踏青去了,看见绿油油的田野上,很多农民在忙碌,孩子们在田间,地头捕蝴蝶,捉蝗虫。心理有股说不出的惬意,经过去年的战争,天下终于平静下来,作为大王,看见这样的景象,心理肯定是愉快的。
“大王,看来又是一个好年头。”费晶感慨地说,他的父母是种地的,虽然家里的田地不是很多,但是只要不遇到灾荒年,吃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,因此,从小就知道了天气好坏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。
“我们这里远离黄河,不会有大的水灾,就怕天旱。去年黄河沿岸地区大旱,很多地方颗粒无收,我担心,今年容易出现水灾。”仲虺说,到底是首相,他想的不是谷熟的今年怎么样,而是全国的今年怎么样?
仲虺的话提醒了汤,就问仲虺:“拨给黄河沿岸灾区的种子粮食是不是足额发放了?”
“这个哪里敢耽误?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啊!臣早就派手下的得力官员去做这件事了,因为臣怕有人把种子粮食**了,那就可能引发民变。”仲虺说。
汤满意地点点头,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问:“你刚才说什么,黄河闹水?”
“臣担心,去年黄河一带旱的太厉害,今年容易反着来。”仲虺说。
“丞相说的没有错,很多时候就是这样,先是大旱,随后大涝。”伊尹接过话说,仲虺的话提醒了他,桀上任之后,朝廷根本就没有拨付修堤的银子,之所以没有出事,一个是没有大的洪水,一个是,破损厉害的地方,当地官员想办法筹钱修理了,但是几十年过去了,只怕有的大堤早已经破烂不堪了,。真要遇到洪水,就是巨大灾难。过去闹水,天旱,和他们没有关系,可以不管,现在就不行了,因为汤是天下之王,他们是王下之臣,只要是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,都和他们有关系。
两位丞相的话,给刚刚放松的汤,心理放上了沉重负担,游玩的兴致减弱了,因此走了不远,汤就提议回去了。回到王府,热茶刚刚端起,太监总管就来禀报:项侯爷求见。
“宣他进来。”汤说,同时放下了茶杯。这个项侯爷是最早投靠汤的小诸侯,不过那时候他还不是侯爷,只是个伯,侯爷是汤登基之后,按照功臣的功劳加封的。
项侯爷长的眉清目秀,外表看起来像个书生,看见汤之后,立刻跪下了,眼含泪水地说:“大王,请给臣做主。”
“起来,慢慢说话,发生了什么事?”汤和颜悦色地说。
“叔叔老侯爷要夺臣的封地。”项侯爷站起来说。
“怎么回事?你细细道来?”汤的脸色变了,目光锐利了。
原来,项侯爷的属地在山东运城市郊,一块只有五六里地大小的地方,他的叔叔项候拥有几十里地那么大的地盘,当时两个人之间也没有矛盾,在有些事情上,项候还关照项侯爷,如果不是他关照,项侯爷那个巴掌大的地方,早就被周围的诸侯吞并了。但是小侯爷是个有志向的人,不甘心只是做个管理五六里地的小诸侯,想让自己管理的地方富起来,就抛下面子,带着辖地的子民去外面做生意,结果生意越做越大,后来做到了商邑,那时候的汤还没有迁都,商邑是商族的中心城市,其繁华程度是他的属地没有办法相比的。走在路上,很多居民提起来汤候赞不绝口,他当时非常感动,决定去见见这个深受民众喜欢的侯爷。就此两个人相识了,随后经过不断地接触,他知道了汤的抱负,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汤的怀抱,成为最早投靠汤的诸侯。当汤准备起兵的时候,他带着部族三百多人和全部财富,加入了汤的讨伐夏朝部队,虽然他的实力微不足道,但是汤看重的是他的忠心和见识,因此,当汤打败夏桀,他就成了功臣。这一次诸侯裁撤,他的封地非但没有裁撤,汤还把他的封地周边的七八个小诸侯的封地赏赐给他,而他也从很小的诸侯,一跃成为中等大诸侯。
这时候,人的劣根性就掩饰不住了,本来对他颇有关照的叔叔犯了红眼病,因为他后悔自己眼拙,没有看出汤会以诸侯之力,打败了桀,如果自己像项侯爷一样,投身到汤的麾下,凭自己比项侯爷大得多的实力,自己分得的土地,人口,肯定比项侯爷多得多,但是生米煮成了熟饭,他不在自己身上找毛病,而是怪侄儿不该去投机,现在,侄儿拥有的土地人口一超过了自己,自己感觉难堪,项侯爷封了候,还是个一等侯,这个候的分量比自己重了不少,以后氏族的事情,自己不但不可能一手遮天,或许还要让出部分权力,因为小侯爷在朝廷的地位超过了自己。这样一想,心理的不平衡控制不住了。开始没事挑事,后来就公然亮明了态度,让汤分给小侯爷的诸侯,让给自己一半,这样一来,小侯爷的真实实力就比自己差一大截,氏族的事情还是自己说了算。
项候的算盘打的不错,但是就不想想,人家是提着脑袋跟汤造反得来的,怎么可能随随便便送人?小侯爷当然不肯,项候就大怒了,派兵来抢。小侯爷虽然收了不少土地和人口,但是这些诸侯土地上的民众并没有真正归附,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征服了人心,而自己原来部落中人数太少,能够拿起刀枪的男人,满打满算就几百人,如何能是项候的对手,自然是落荒而逃。小侯爷越想越生气,无奈之下,进京告御状了。
听完了小侯爷的讲述,汤开始还平和的面孔阴沉下来,这不仅是为功臣受辱感到难过,更觉得自己至高无上的的王权受到了挑战和侮辱,如果对方认可他是大王,怎么敢对自己的手下功臣公开打劫,怎么敢无视大王的命令?因此,汤的第一念头就是把项候抓起来,送到绞刑架上。但是随后冷静下来,觉得这件事不能草率处置,项候也不是待宰的羔羊,虽然他没有帮助自己打夏桀,裁撤诸侯的时候,又没有被裁撤,说明这个项侯是个大诸侯,既然是大诸侯,就有相当的军事实力。如果派几个人去抓捕,或许这几个人非但不能把人抓起来,还会有生命之忧,因为项候情急之下可能铤而走险。
汤想到这,决定找来伊尹和仲虺商量,寻找个妥当的方法来处置这种事,因此就告诉小侯爷,先在谷熟住下来,等到他和大臣们研究之后,会给他个满意地答复。
汤让太监总管送走了小侯爷,派人去把伊尹和仲虺找来,然后就静静地坐下来去考虑这件事的节点在哪里,是轻轻敲打还是重重处罚。某些人为什么如此胆大,把朝廷的法令当做儿戏?
汤还没有想出眉目,伊尹和仲虺前后脚走了进来,原来两个人都在丞相府办公,政权刚刚建立,需要做的事情太多,因此,两个人和汤分手后,没有回家休息,一道来到仲虺的丞相府邸,因为仲虺是首相,可以开府办公,伊尹就经常借用仲虺的地方,反正两个人关系铁,争论归争论,不争论的时候就是亲兄弟。汤很幸运,手下的哼哈二将不拉帮结伙,就没有了内讧。同心协力做事情,汤自然省去了很多麻烦。
“大王,出什么大事了?”走进王宫待客室,仲虺就问,因为他正在处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事情刚刚理出头绪,太监总管派的人就到了,不得不扔掉手头的工作,来王宫了,大王的召唤,他就是有一万个理由也不敢拖延。
“是件棘手的事。”汤说,随后把小侯爷哭诉给他的故事,对他们两个说了一遍,然后问:“朝廷早就出了公文,孤也下达了旨意,项候为什么还敢违反规定,难道是看不起孤这个大王?”
后句话,汤明显带有火气说的。
“大王说的没有错,不是他一个人,还有某些诸侯也没有从心底里认可大王。”仲虺说。“道理简单,如果大王的位置是从先王哪里继承的,哪怕大王是三岁的孩子,他们也会顶礼膜拜。现实是,大王的王位是从桀手里抢来的,在某些人看来就名不正言不顺。”
“丞相说的没有错,一种观念延续了数百年,不是说改就可以见效的。这就是臣建议大王要出游巡视,让天下臣民看看,现在的大王是谁?一方面给天下人传递信号,一方面让天下人明白,当今的大王不是桀可以相提并论的。”伊尹接过仲虺的话说,他的提议汤不是没有当回事,只是因为朝廷刚刚建立,百事待兴,要亲自定坨的事情多,才一拖再拖,没有成行。
“别的事情先不说它,你们告诉孤,这件事怎么处理?”汤问。
“这件事不是个例,一定要严肃处理。朝廷这次裁撤诸侯,合并诸侯,新命令了一批诸侯,基本原则是,跟随大王者受惠,远离大王者遭殃,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诸侯,侯爵虽然撤了,但是隐形实力还在,因为本部族的民众还认他们的老主子,所以有的诸侯虽然得到了大王任命,并没有真正拿到权利。至于这个项候就更可恶了,他既没有功劳,朝廷也没有裁撤他,居然不知足,还想无功受禄,在朝廷这里没有得到,连亲侄儿的地盘都要抢,这件事必须严肃处理,杀一儆百。”仲虺口气坚定地说,他做事情,本来就喜欢痛快,杀伐果决是特点,这又是一件让人恶心的事情,当然希望汤拿项候的人头警示,给某些不愿意承认新朝廷的诸侯们看看。
“你怎么说。”听见仲虺同意严厉处置项候,汤心理被堵的那口气,瞬间就不见了,但是他还是想听听伊尹的意见,毕竟这件事不是小事,处置不好会有后患的。
“臣同意丞相的意见。”伊尹回答的十分干脆。
“好,既然两位丞相都这样认为,事情就这么定了。”汤说。
二
在夏朝的历史上,诸侯不尿朝廷的大有人在,真正能够完全行使大王权利的大王不多,多数的时候是大王对于诸侯的轻慢,甚至违法乱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除非大王有大禹这样的威望,即使大禹为了树立权威,也在茅山大会上,杀了不该杀的诸侯来立威,说明就当时的政治条件来说,大王像像后来的秦始皇那样一言九鼎非常困难,原因之一就是氏族太多,氏族首领多数都是诸侯,尽管很多氏族首领没有对朝廷帮过忙,但是因为他的部落人数众多,大王不愿意天天为了权利高度统一而兵戈不止,妥协的结果就是他们承认朝廷,承认大王,就可以得到封侯,然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进行自治。就这样,夏朝传承了四百多年,代代相袭的管理方式,让很多人的血液里刻下了这样的印记:大王必须是传承的,诸侯只能是世袭的。只要诸侯不造反,大王就没有权利剥夺他的封号。汤正是因为看见诸侯过多的弊病,才痛下杀手,裁撤诸侯,在人们没有真正接受这个变革的时候,出现问题是一定的。这还是汤保留了六百多诸侯,如果彻底撤销诸侯,恐怕乱子更大了。这个道理汤明白,伊尹仲虺也明白,但是他们只能做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的事情,因为他们是旧势力的终结者,新势力的开创者,别无选择。
现在,既然出现了挑战者,不能装傻,更不能软弱,毕竟他们领导的是新生政权,因此三个人意见基本统一,杀鸡儆猴必须做了,不但要做,还要做的漂亮,这样才可以镇服一众宵小。
“既然你们都认为,朝廷应该出手,就说说怎么出手?”汤说完,目光首先投向了伊尹,因为他知道,伊尹面临突发事件的时候,头脑冷静,办法多。
“臣的意思是,既要制裁项候,又不能让他狗急跳墙。”伊尹说。
“是这个意思,如果不是担心项候狗急跳墙,孤派几个卫士去运城,将他逮捕就是了。”汤说,知道伊尹和自己想到一块了,眼里有了笑容。做大王的,最怕自己的想法和主要大臣意见相左,这样一来,有些事情就不好处置。
“这个好办。朝廷对这件事如何处置,先不对外公布,派无量带一部分武士,不声不响地进入运城,确定项候在家里的时候,出其不意将他俘获,连夜解往京城。他的氏族就算不满,蛇无头不行,也只能认输,臣的这个办法叫斩首行动。”仲虺笑着说。原来在汤和伊尹对话的时候,仲虺就在想办法了,果然给他想出了简便的方法。“如果不用这个办法,就必须派出军队,当然,项候的氏族是不可能抵挡住朝廷的军队,只是军队出动,目标太大,容易让项候跑了,再说对付一个不听话的诸侯就动用军队,显得朝廷太无能了,大王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”
汤听后点点头说:“动用军队劳民伤财,的确不是上策,孤看,就用第一个办法,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项候抓捕,押解京城处置。”
既然办法想出来了,意见也取得了一致,汤就放走了他们两个,转身命令太监去把无量和飞扬找来。无量现在已经是军队的付帅,协助费晶管理军队,按说抓人这种事情,让刑部派人就可以了,但是汤还是认为仲虺的建议是稳妥做法,刑部刚刚建立没有多久,还没有特别让汤认可的,武功高明的捕头,而这次抓人是去虎穴,说不定就需要动武,无量当然是最好的人选,何况他的几个师弟还在军营帮他做管理,他们个个武功不凡,无量可以带上他们一块去。至于让飞扬来,汤是想问问飞扬项候的具体情况他是不是了解,如果了解,就对无量做下介绍,免得无量去了没有准备。
飞扬在刑部,到达王宫的距离近,片刻功夫就到了,他是商地本族人,和汤多少带点远亲,是商族子弟中,首先被汤发现的人物。一次商地贵族聚会,大概因为喝酒喝高兴了,贵族中,有人就提出比武做游戏,因为汤一直准备和桀决战,平时鼓励商族人练习武功,因此商族人习武的多,尤其是有钱的贵族子弟,以习武作为荣耀的事情,拿出来炫耀,如果谁在比武中获胜,还会受到长辈们的嘉奖,所以很多贵族子弟都热衷于比武。只是这次因为是酒后比武,出手比平时狠,绝招纷纷拿了出来,比到最后,两个子弟武功相当,谁也不肯认输,就是大人呵斥,也不肯松手,眼见没人有能力能拆解,如果继续进行,容易两败俱伤。
就在这时,飞扬出现了,开始比武较量,他并没有参与,只是默默地观看,因此他的下场,引起了一片哄笑,在大家看来,很多下场过的高手都不敢出头,他一个无名小子下场,是自取其辱。但是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,他的拆解方式特别,分别像两个人出手,一人一拳,不偏不倚。场内的两个高手都是习武的练家子,反应是一流,受到意外攻击之后,本能的反应是松开了撕扯,目标一同对准了飞扬,两只铁拳同时打在了飞扬的胸口上。哪知道飞扬眉头都没有皱,结结实实地承受了拳头,只是没有反击。
两个人是练家子,至此明白了,他们都不是武功第一,第一的根本就没有下场,因此一声不响地退了下去,贵族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,输就是输,技不如人,但是绝对不会报复。汤当时作为客人在观看,顿时对这三个人有了好感,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武功,更主要是人品素养。后来汤就把飞扬要来,放在身边做侍卫,时间不长,汤发现了飞扬的内蕴,就让他做负责治安的官员,最后一路上提拔,现在已经成为刑部的总捕头,堂堂的三品大员。至于那两个参加比武的子弟,后来加入了商军,在商军攻打桀的军队的时候,都立下了战功,现在已经是将军了。
“大王,您找我?”飞扬走进屋子后问,他对汤有种特殊的感情,胜过君臣关系。他的家庭虽然也是商族的贵族,但是因为父母过于平凡,家庭在商族贵族里地位很差,所以他也不受瞩目,同样是贵族,但是子女要想得到提拔,首先要看父母的力量,而他之所以得到了提拔,并没有借助父母的力量,而是得到了汤的赏识,这份感激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感激,是需要终身报答的。父母生养了他,而汤栽培了他,很显然,他对汤的忠诚甚于对父母的忠诚,因此,不管担任什么官职,做什么工作,都是兢兢业业,这一点尤其得到汤的欣赏。可惜的是,他虽然一直勤练武功,因为没有名师指点,武功一直达不到一流,当然,这和机遇有关系,如果他能够像费晶和无量那样,能够接受松山派高人的指点,凭他的勤奋和悟性,会到达一流高手的行例,汤深知这一点,所以才没有把抓捕项候的任务交给他。
“你知道项候这个人?知道多少,一会无量来了,详细说说。”汤回答说。
“大王,臣的手里,有天下主要诸侯的全部资料。”飞扬说。
汤一惊,要知道,天下诸侯众多,主要的诸侯也有数百人之多,要掌握他们的全部资料绝非易事,飞扬的随便一句话,就让汤知道,他平时做了多少工作。汤此刻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如果飞扬的武功进入一流,许多工作就可以交给他去做了。但是过去自己做汤候的时候,和松山派并没有来往,这次攻打桀的时候,松山派居然派出无量等弟子来助战,说明松山派是有是非观的优秀门派,对自己的感官不错,如果自己出面,让飞扬进入松山门下,学习一段时间,得到高人指点之后,是不是飞扬的武功可以突飞猛进?
虽然脑海里有了这个念头,但是汤并没有对费扬说,他决定像费晶和无量咨询过后再做决定,如果松山派能够答应,决心促成这件事。正在思索的时候,无量走了进来。因为费晶年事已高,很多具体工作交给了手下将军去做,无量现在就具体负责朝廷军队的训练,工作量大。他本来是松山派弟子,奉师傅命令来帮助师哥费晶的,但是没有想到,因为能力突出,功成名就之后,汤不肯放他走,在和松山派掌门商量之后,松山派新任掌门人摘星道人同意他留在朝廷,毕竟他不可能为了门派利益,而置朝廷利益于不顾,何况又是汤的要求,只是有一条,他既然做了朝廷官员,以后就不可以回归松山了,因为松山派门规规定,朝廷官员不可以成为松山派弟子,否则松山派在江湖就会名声大损,因为江湖有一个潜规则,江湖侠道不可以和官家有直接关系,其实江湖上的大门派,多多少少都和朝廷有关系,否则容易遭到朝廷打压,只是这种事情可以秘密去做,却不可能摆在明面上,这就是江湖的又一潜规则,可以做但是不可以说,否则就可能被人说成是朝廷的鹰犬。但是松山派和别的门派有所不同,他们对朝廷的事情,国家的事情,从创派祖师松山道人开始,就不主张置身事外,把帮助清明朝廷做事,同样当做行侠仗义,替天行道,所以,这些年来,松山派从来没有受到朝廷打压,发展的越来越厉害了,黑白两道,只要听说是松山派,都会给面子。
无量虽然不舍得丢掉松山派弟子的身份,但是对于汤的要求,只能服从,毕竟汤是少见的好天子,就留了下来。其实他留在朝廷,对松山派本身有着极大的好处,地方官员知道他是松山派弟子,哪里还敢为难松山派,溜须拍马来不及呢?因此,只要有利于松山派的发展,地方官员都大开绿灯,这也算无量在无形之中为松山派做出的贡献。
看见无量来到,汤并没有立刻说起就要做的事情,反而询问部队训练情况,尤其是新兵训练,原来旧朝廷军队改造情况,这当然是他关心的事情。任何一个大王想把王位坐稳,都不可能轻视军队,跋扈的大王,甚至会把军队的指挥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,例如桀就是这样。后来不是桀过于迷恋女色,没有时间去管理军队,不可能找个傀儡替自己掌握军队。
无量简单地做了回答,主要是说旧军队改造的事情,汤听后连连点头,感觉无量做的不错。
